【观察】新媒体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策略与技巧——以滇越铁路为例
2024-03-13 09:00
分享到
滇越铁路是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该工程作为第一批我国重要的工业遗产,是记录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与越南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作为跨国类型的文化遗产,滇越铁路也在我国国际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微弱。鉴于此,本文以滇越铁路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上应遵照的原则,并进一步探究滇越铁路国际传播策略。
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交流互鉴,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作为中国与越南两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产物,滇越铁路是我国历史上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其记载着中越两国人民在抗法战争中所做的杰出贡献。做好滇越铁路的国际传播,讲好滇越铁路的故事,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法国与此同时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其利用印度支那往东控制了越南,并通过越南北上,打开了我国西南的门户、“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云南省,向清政府夺取了云南的铁路修建权。1898年,法国通过“其干预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一借口,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修建越南老街到云南昆明的铁路。清政府答应后,法国借此成立了滇越铁路法国公司,滇越铁路的修筑权和使用权便落入法国手中。1903年10月法国又与清政府续签了《滇越铁路章程》,并于同年在云南境内开始修筑滇段铁路线路。854公里长的滇越铁路,其起点位于越南海防港,终点为云南省会昆明,其中云南段465公里、越南段394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米轨铁路。
滇越铁路通车后,许多商人通过这条铁路源源不断地向云南运输物资,洋火和一些工艺制品就是在此时间段输入进来的。至此,云南从地处边疆省份的铁路末梢成为了联系越南甚至东南亚的铁路前沿。2019年,滇越铁路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重要的工业遗产,其文化遗产意义历久弥新。
物质文化遗产,也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其是文化遗产之一。主要是指古迹、建筑群以及遗址等。
滇越铁路作为我国历史上的西南的大动脉,其沿线多为重要的文化遗址地,囊括上述三类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建筑群为主要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昆明北火车站、碧色寨火车站、河口火车站等铁路沿线重点火车站;五家寨大桥(人字桥)、玉林山七孔桥、河口大桥等沿线铁路大桥。哥胪士洋行、蒙自海关、河口海关大楼等铁路沿线重点大楼。截至2017年,16处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滇越铁路沿线。
在联合国《保护公约》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下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具体而言,其主要是指滇越铁路沿线各族群众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技艺以及民俗活动等。
滇越铁路是一条自北向南的铁路,在我国境内依次跨越了昆明、玉溪、红河三个地(州),穿越了高山、峡谷等不利地形,并途经了彝族、哈尼族、苗族、瑶族等十二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沿线民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例如:官渡绞胎炻器;呈贡板凳龙;宜良钩花扎染制作技艺;华宁“陶”;弥勒的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开远甜蕌头;蒙自过桥米线;屏边苗族刺绣;河口瑶族度戒等。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近些年来,随着红色精神的广泛传播,关于滇越铁路的红色文化遗产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可保村革命遗址、碧色寨站等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往的红色故事。
讲好滇越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单单是滇越铁路本身的故事,更包括滇越铁路作为文化遗产所引申出来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遗产的故事,以进一步向全世界全面、深入地展现滇越铁路。
传播原则即传播需要遵照的准则,是传播活动正常开展的必要依据。作为历史上的重要跨国铁路——滇越铁路而言,为了达到传播的到达率,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两大传播原则——从“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到“内容与形式并重"、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到“以他为主为我所用"。
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曾这样说过,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 在新媒体平台刚开始出现的阶段,内容为王这一传媒企业的基本从业理念在业界普遍盛行,许多传媒机构都以此作为标准。
而在多元媒体时代的当下,内容为王这一理念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有人开始转向了流量为王、产品为王、技术为王等等。但无可争议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抓住了用户群就抓住了一切,传媒行业依据自身特点以及利益导向,提出各种为王也就显得不足为奇。
笔者认为,内容为王是根本,形式也得并驾齐驱。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用户需要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拾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必须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向用户提供深度、广泛、全面、多元化的信息。但我们也要注意,“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快节奏的生活下,用户耐心有限,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他们的大量时间,所以,形式的重要性也显得尤为突出,在形式方面也得下功夫。
滇越铁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内部可以挖掘的故事非常多。传播者们需要明确该铁路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甚至是全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地位,在此站位上才能进一步产出高质量以及高水平的媒介内容。另外,传播者们还需要考察外国人喜欢的媒介接受方式,以此制作出适合他们的媒介传播形式,达到传播到达率的最大化。
例如:传播者们可以以滇越铁路上修路工为主体,展示他们在滇越铁路修建过程中发生的故事,通过抖音海外版 (tiktok) 或者推文的形式 (视频、图片以及文字) 传播出去,展现滇越铁路这一国际性工程的修建过程的困难与艰苦,从而达到打动用户的目的。
在宣传工作上,传统的观点认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从我国的观点以及立场出发,根据我国国民善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对我国有用的宣传活动。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观点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当下,我国国际传播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在话语体系方面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回应国际舆论以及涉及我国关键问题上还存在着“有理说不清”的窘迫局面。因此,如果我们还依然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观点开展国际宣传工作,我们国家的传播力会出现不升反降的局面。
所以,笔者提出了“以他为主为我所用”的传播原则,该观点与传统观点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以谁为主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西方国家主导话语体系的格局下,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所想要看到的内容,从对方的位置出发,传播好我们国家的故事,使宣传内容真正达到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地位的作用。
滇越铁路是世界上三大工程之一,在国际上展现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从“以他为主为我所用”的宣传原则出发,传播者们可以根据滇越铁路上的国际性成就为报道主体,例如:滇越铁路是在国际修路工合作下完成的、滇越铁路的开通对国际经济以及文化上的重要影响等展开,使国外的受众了解到滇越铁路不单单是中国与越南或者法国之间的故事,更是世界的故事,增强受众在地理上以及心理上的接近性,形成与受众的共鸣,从而提高传播的到达率与影响力。
传播策略是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之一,主要是指媒介平台在充分了解受众接受习惯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受众心理状况和特点,以阅读量、收听率以及收视率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预期传播目的与传播效果所使用的手段与方式。
在滇越铁路这一议题上,笔者认为需要从技巧、角度和渠道上着手,以实现在传播策略上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更好地讲好滇越铁路故事。
我们知道,各国有独特的文化,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其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笔者看来,传播的重点就在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但也要知道,传播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完成的,这就提出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于传播活动的重要性。如果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存在共通的意义空间,那么传受双方可以实现正常信息的交换,传播活动会进行下去;如果传播过程中双方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导致一方传播,另一方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接受过程,传播活动自然就会终止。
因此,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分析并且理解对方文化的内涵,形成共通的文化空间,避免出现“鸡同鸭讲”的局面,从而使传播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的宣传报道中,我们要防止出现为了迎合对方而强硬迎合的局面,不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实质,而从表面上下功夫,这样不但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这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可能还会使对方产生反感的心理,使传播变得适得其反。
在具体的滇越铁路报道上,传播者要有开阔的国际性视野,充分了解对方文化实质与内涵,发现这条铁路上他国容易产生关注之处,并利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对滇越铁路的叙述,实现共通的文化空间,从而讲好滇越铁路的故事。
滇越铁路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书写了我国建筑史上辉煌的一页,更是国际建筑史上璀璨的篇章。纵观滇越铁路的新闻报道,大多都是围绕相关成就所展开。值得重视的是,对于这类成就的报道,我们要力戒明显的说教意味,增强通俗的叙事趣味。
我们知道,如果新闻平台在报道类似新闻时,通过明显的说教意图向用户灌输相关信息或者观点,用户会对此产生厌恶,别说接受记者对此新闻的信息或者观点,用户可能会对此新闻平台或者该新闻主题嗤之以鼻,进而会对国内的媒体持有消极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国内媒体在国际上的传播力,致使在国际传播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反过来说,如果新闻平台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从国际的角度出发,理解用户的阅读方式以及接受习惯,以“亲历者”或者“目睹者”的角色报道新闻,寓相关观点于新闻报道中,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以及趣味性。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阅读相关新闻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受记者所设计的观点或者思想,并能做到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及保持持久的记忆。一方面,有利于用户获得较为愉悦的阅读体验,增强用户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有利于提高新闻文本的到达率,增强新闻平台的影响力,对于中国媒体形象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记者可以挖掘滇越铁路设计以及建造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故事,将获得的成就或者主要的特点隐匿到故事当中,以一种叙事的口吻展开新闻报道,力求在与用户的“交流沟通”当中实现信息与观点的传播。
渠道是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通常是指完成传播过程的各类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善于采用影响范围广、适合国外读者的传播渠道,增强传播的实效。
我们知道,传播过程是传者与受众相互交流的过程,渠道的畅通与高效对于信息的双向传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传播中,传播渠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当我们运用不合适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时,国外用户可能会采取忽视或者反向解读的态度,进而会导致信息的无效或者负面传播,不能产生有效的传播效果,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当我们考虑国外用户媒体接触实际,运用适合他们的传播渠道进行传播时,我们对传播对象的塑造也能较为容易地让国外用户看到,适合国外用户接受习惯的媒介渠道进行的传播也能使他们以一种更为习惯的方式阅读新闻,更加乐于接受其中的信息以及观点等,从而对于信息的传播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滇越铁路的报道上,记者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国外用户喜好的媒介渠道,从该渠道报道滇越铁路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通达,增强传播实效。
(作者均系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来源:《新闻传播》2023.11)
推广广告
热门精选